海州常山(学名: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.)是牡荆亚科,大青属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10米;老枝灰白色,具皮孔,有淡黄色薄片状横隔。叶片纸质,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,顶端渐尖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通常二歧分枝,疏散,苞片叶状,椭圆形,早落;花萼蕾时绿白色,后紫红色,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,顶端尖;花香,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,管细,花丝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;核果近球形,6-11月。开花结果。
分布于中国辽宁、甘肃、陕西以及华北、中南、西南各地。朝鲜、日本以至菲律宾北部也有分布。生长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。
形态特征
灌木或小乔木,高1.5-10米;幼枝、叶柄、花序轴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于无毛,老枝灰白色,具皮孔,髓白色,有淡黄色薄片状横隔。叶片纸质,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5-16厘米,宽2-13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截形,偶有心形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两面幼时被白色短柔毛,老时表面光滑无毛,背面仍被短柔毛或无毛,或沿脉毛较密,侧脉3-5对,全缘或有时边缘具波状齿;叶柄长2-8厘米。
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通常二歧分枝,疏散,末次分枝着花3朵,花序长8-18厘米,花序梗长3-6厘米,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无毛;苞片叶状,椭圆形,早落;花萼蕾时绿白色,后紫红色,基部合生,中部略膨大,有5棱脊,顶端5深裂,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,顶端尖;花香,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,花冠管细,长约2厘米,顶端5裂,裂片长椭圆形,长5-10毫米,宽3-5毫米;雄蕊4,花丝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;花柱较雄蕊短,柱头2裂。核果近球形,径6-8毫米,包藏于增大的宿萼内,成熟时外果皮蓝紫色。花果期6-11月。
本种被毛情况多变化,花萼蕾时绿白色,以后逐渐变为紫红色,故将过去分出的二变种归并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。
产地分布
产辽宁、甘肃、陕西以及华北、中南、西南各地。
朝鲜、日本以至菲律宾北部也有分布。
药用相关
入药部位:植物的嫩枝及叶。
药性:味辛、苦,性寒;归肝经。
功效:祛风湿。
主治:用于治风湿痹痛,半身不遂,高血压病,偏头痛,疟疾,痢疾,痔疮,痈疽疮疥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克(鲜者50~100克):浸酒或入丸、散,外用:煎水洗,研末调敷或捣敷。
炮制方法:拣去杂草,用清水略浸,润透,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,晒干,生用。
相关论述: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能宽筋活血,治一切风湿,止痣肿,风气头风,半边头痛,半支风,两足酸软疼痛,不能步履,两手牵绊,不能仰举。